近期,全省多地网络教育培训、直播技能培训消费纠纷频发,虚假宣传、资质不符、退费困难、“贷款陷阱”等问题时有发生,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。为帮助广大消费者规避风险,维护自身权益,特发布如下消费警示。
1.核验经营资质。选择培训机构时,务必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()查询机构登记注册信息,确认其经营资格、实际业务与注册内容一致;涉及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的,还需核查是否具备相应行政许可资质。k8凯发官网
2.关注征信口碑。查询培训机构及实际控制人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、违法处罚记录;通过查看买家评论、社交网络等渠道,了解其他学员对课程质量、师资水平、退费服务的真实反馈,勿轻信机构单方面宣传。
1.警惕夸大承诺。对“名师授课”“金牌讲师”等头衔,要核实教师真实资质;对“强效提分”“”“保障高薪就业”等宣传,切勿盲目轻信,可通过试听体验课程,评估是否符合自身需求。
2.拒绝冲动消费。不被“限时优惠”“名额紧张”等营销话术裹挟,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,科学选择课程,避免因跟风消费陷入纠纷。
1.审慎签订合同。仔细核对合同条款,重点确认培训内容、课时安排、收费标准、退费条件、违约责任等核心信息;对机构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,需要求以补充条款形式写入合同,拒绝“一经报名概不退费”等加重消费者责任、排除消费者权利的不公平格式条款。
2.选择安全支付。尽量选择周期短的课程,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额预付款;缴费时通过机构官方平台操作,拒绝微信私下转账等脱离监管的支付方式,留存清晰的支付凭证。
3.警惕“贷款陷阱”。对机构推荐的“分期付款”“教育贷款”,要主动了解贷款利率、还款方式、逾期责任等关键信息,切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贷款协议,避免陷入债务纠纷。
1.保存关键凭证。妥善留存课程宣传页面截图、聊天记录、直播录屏、合同文本、支付凭证等证据,为维权提供有力支撑。
2.依法维护权益。发生消费纠纷时,先与机构协商解决;协商不成的,可拨打12345(政务服务便民热线)投诉举报,也可通过司法诉讼等法律途径主张权益。
网络教育培训市场鱼龙混杂,消费者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理性选择、谨慎消费。有关部门将持续加强监管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,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