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8凯发官网入口

200年人与自然连接感下降了50%还能救回来吗?
栏目:k8凯发集团 发布时间:2025-08-16
 模型显示,从1800年到2020年,自然连接感下降了约61.5%,与历史数据中的60.58%高度吻合,且跨代传递机制是导致长期下降的主要驱动力。  在模型参数中,父母自然连接感权重达到0.80时,能够最佳拟合历史数据,表明亲代影响占比约80%,环境影响约20%。  k8凯发官网  未来情景模拟表明,只有自然环境可达性提升1000%并结合儿童自然连接感干预,才能实现自然连接感的显著且持续回升。

  模型显示,从1800年到2020年,自然连接感下降了约61.5%,与历史数据中的60.58%高度吻合,且跨代传递机制是导致长期下降的主要驱动力。

  在模型参数中,父母自然连接感权重达到0.80时,能够最佳拟合历史数据,表明亲代影响占比约80%,环境影响约20%。

  k8凯发官网

  未来情景模拟表明,只有自然环境可达性提升1000%并结合儿童自然连接感干预,才能实现自然连接感的显著且持续回升。

  近几十年来,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,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迁移到了城市,这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。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小编注意到,2025年7月23日发表在《地球》期刊上一项最新研究,通过一种叫“基于代理的模型”(Agent-Based Model,简称ABM)的技术,深入分析了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,人们与自然连接感的变化,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。这篇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人与自然的联系会减弱,还为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  先来看看什么是“自然连接感”。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,其实它就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联结,或者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理纽带。这种连接感会影响我们愿不愿意走进自然,关心环境,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感。过去,人们大多生活在乡村,接触自然的机会多,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比较紧密。可是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,城市人口增加,绿地被压缩,人与自然的距离逐渐拉开了。

  这项研究从1800年开始,模拟了英国和美国这样经历了高度城市化的国家,探讨人们自然连接感的变化。研究人员发现,自然连接感在过去两个多世纪中明显下降,这不仅是个体行为的改变,更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。随着城市扩展,自然空间减少,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。这种减少不仅影响当代人,也影响下一代。该研究中提出了“经验灭绝”的概念,意思是说,父母如果小时候很少接触自然,他们长大后也很可能不会带孩子亲近自然,孩子们也因此缺少自然体验。这形成了一个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、导致自然连接感一代不如一代。

  基于这个模型,研究团队不仅考虑了人口和环境的变化,还模拟了代际之间自然连接感的传递过程,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。他们发现,英国和美国现在的人们与自然的联系程度,比世界上自然连接最强的国家要低近一半,甚至比200年前低了超过50%。这说明城市化和现代化在带来便利和发展的同时,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不过,研究并不完全悲观。模型显示,如果社会能够推动大规模的自然接触机会恢复,一旦突破某个“临界点”,人与自然的连接感会逐步增强,形成一个正向反馈。这就像是一个临界值,超过了就能让系统发生质变,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快速恢复和自我维持。这给我们带来了希望,表明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行动,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以修复的。

  研究人员指出,最重要的是,家庭和代际之间的自然连接非常重要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,特别是在早期教育阶段。如果父母能够多带孩子亲近自然,不仅能够增强孩子对自然的兴趣,也会促进家庭内部的自然文化传承。因此,研究建议针对新手父母开展专门的自然教育和培训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兴趣,鼓励他们多带孩子走进户外。同时,学校教育也应该增加自然体验的内容,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与自然接触,形成良好的自然连接感。除此之外,社会可以举办各种公共活动和宣传,鼓励家庭参与户外活动,形成一种积极亲近自然的社会氛围。

  第二,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同样重要。虽然很多城市都有绿地和公园,但它们的数量、质量和可达性还远远不够。研究指出,未来的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生态多样性和绿色空间的便捷性,比如建设更多的绿色走廊和小型公园,让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自然。只有让自然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,才能真正提升人们的自然连接感。

  ▲上图: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自由奔跑的儿童。©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

 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,政策和治理也需要跟上。该研究强调,人与自然连接感的恢复,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,如果单靠简单的政策是难以奏效的。所以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,让政府、社区、环保组织和公众共同推动“自然连接”项目。同时,可以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绿色开发和社区主导的自然保护行动。制定长期、灵活的政策,并结合科学监测和动态调整,才有可能实现系统性的转变。

  另外,该研究还提到,建立长期且系统的自然连接感监测体系非常关键。现在很多国家,目前还没有系统地跟踪人们的自然连接状态。只有掌握准确的数据,政策制定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,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问题。监测应当融入健康、教育和环境等多个领域,形成一个全面的反馈机制。

  当然,这项研究也有局限。这个模型是基于一定的假设的,比如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的固定速率,没有考虑人们自然连接感提升后可能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反作用。此外,模型中空间结构较为简化,无法完全反映不同地区的绿地分布和社会经济差异。还有,利用历史文本中自然词汇的频率作为自然连接感的代理指标,虽然创新但也带来了不确定性。另外,家庭代际传递虽然重要,但宏观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等因素对自然连接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。这个模型假设了“更多的自然接触机会能够转化为实际参与”,但现实中,人们可能因为时间、兴趣、安全等因素限制,实际参与度并不一定理想。

  从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来看,可以在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。比如结合真实的空间数据,提升模型对城市绿地分布和可达性的反映。增加双向反馈机制,考虑自然连接感提升如何促进环境保护,形成良性循环。引入更丰富的社会网络因素,模拟朋友、老师、社区领袖等对自然连接感的影响。结合社会文化动态和经济发展,使模型更加全面和现实。通过模拟不同政策组合,帮助决策者更精准地设计和调整策略。

  这项基于欧美国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,揭示了人与自然连接感在历史上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。它告诉我们,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,而是一个带有阈值效应和反馈机制的复杂系统。要解决人与自然疏远的问题,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,增加亲子自然体验,推动学校教育改革;同时提升城市绿地建设水平,让自然走进人们的生活;更要创新治理机制,形成多方协作的长效机制;最后,坚持科学监测和动态调整,实现系统性的转型。

  其实,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中,道家主张“道法自然”,强调顺应自然规律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;儒家提倡“仁爱万物”和“敬畏自然”,通过自然体验培养人的品德修养;佛教讲究万物相互依存,倡导慈悲与内心觉悟,强调人与自然的心灵融合。此外,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也强调顺应四季节律和自然变化,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自然教育理念,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和和谐共处。

  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教育思想,历经千年依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。只不过,随着现代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、人与自然的联系逐渐被弱化了,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,更多时间花在电子设备和室内活动中,导致自然体验明显减少。这种转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环境意识带来了新的挑战,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新连接自然,继承并创新传统的自然教育理念。

  这不仅仅是环境问题,更关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。城市化和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,也带来了人与自然联系的弱化。如果继续忽视这个问题,未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,社会的绿色转型也会面临更大困难。相反,恢复自然连接感,不仅能改善个人的身心健康,还能促进环保意识,推动社会向绿色发展迈进。

  对每个人来说,这件事也并非遥不可及。多陪孩子走进公园、绿地,多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,都是简单可行的行动。毕竟,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。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,也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真正改善。

  感兴趣的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读者可以参看该研究的全文:

  Q1: 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屏幕时间的激增,现代人群的户外自然体验时间大幅减少,这种“数字替代效应”如何在模型中体现?未来研究是否能将电子设备依赖纳入“体验灭绝”机制,量化其对自然连接感跨代传递的抑制作用呢?

  Q2:现在,很多人久坐不动,出去玩、接触大自然的时间也少了。这种生活习惯,会不会影响我们跟自然之间的联系?有没有办法用模型,把现代人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状况一起考虑进去,看看久坐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变化的?

  Q3:考虑到电子设备+久坐行为共同作用、改变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的频率和质量,未来干预设计中如何科学结合技术管理(如屏幕时间限制)与促进身体活动的策略,从而有效逆转“体验灭绝”趋势?这对跨学科模型构建和政策制定提出了哪些新挑战?

  Q4:近年来全球近视率迅速上升(我国尤甚),此前就有研究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是重要因素之一。那么,如何将近视率作为一个健康指标,结合自然连接感的变化纳入模型,揭示视觉健康与环境互动之间的动态关联?这种双向关系是否会加剧“体验灭绝”的跨代效应?

  Q5,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中国中小学的“课间十分钟”都被大幅缩短了。现在,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多,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、或者是赶作业,你觉得,在推进课间10分钟、15分钟改革的时候,应该怎么通过政策和课程的调整,才能让这短短的十几分钟不仅仅是休息,而是真正帮学生多接触自然,缓解眼睛和大脑的疲劳,起到恢复精力的作用呢?